当前位置:临安政协 --> 钱镠研究
吴越国台州官河研究初探
发布时间:2022-08-09

【摘要】台州官河开凿于晚唐至五代吴越国时期,是温黄平原重要的交通和水利设施,有“浙东小运河”之称。官河的航运给沿线百姓带来了生活的便利,繁荣了商业经济。可以说没有官河就没有温黄平原,也没有现在的商城路桥。千余年来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化,官河被分割为不同的县域,最早分出的温岭境内已没有官河之名。本文通过考古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,对台州官河开挖时间和背景等问题进行剖析,以引起对台州官河的进一步研究。

【关键词】吴越国 台州 官河 钱镠

吴越国重视水利建设,国王钱镠修筑捍海塘,钱塘江因此得名,两浙百姓都称钱镠为“海龙王”。台州作为吴越国13个州之一,下辖临海、黄岩、台兴(天台)、永安(仙居)、宁海五县。台州五县多为山区,只有黄岩既有山海之利,又有大片沿海平原。由于行政区域的变化,原属黄岩县的官河,现在分属台州市椒江、黄岩、路桥三区和县级温岭市。为了叙述方便,本文将原黄岩县境内的官河统称为台州官河。

台州官河肇始于东晋时期。当时临海郡治和章安县治均设在章安城,衣冠南度的北方贵族大量聚集到章安城及其周边。章安地腹狭窄,青瓷窑址就开到椒江南岸的埠头堂一带(见台州古窑址分布图)。为了运输瓷器,就开挖了一条沟通从埠头堂到章安城的河道。现在这段位于椒江境内的永宁河就是台州官河最早的雏形。唐上元二年(675)黄岩立县,经过一百年左右的发展,温黄平原初具规模,数万亩粮田的灌溉和大量物资运输需要一条人工河道。台州官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凿的。

台州官河作为浙江省第三大平原――温(岭)黄(岩)平原的重要水利交通设施,历代官方和民间对此都十分重视。从北宋元祐七年至清乾隆十一年的664年间,由官府主持有记载的官河疏浚和治理就有10次之多。北宋元祐七年(1092),两浙提刑罗适首先在台州官河修建4座水闸,为台州建闸之始。南宋淳熙年间,提举朱熹、勾龙昌泰又增修6闸。明朝成化五年(1469)十二月,台州知府阮勤奏准,划黄岩县南太平、方岩、繁昌3乡置太平县。官河亦被划分为黄岩、太平二县所有。之后台州官河多年没有人治理,到嘉靖十八年(1539)台州知府周志伟上任时,官河已经淤积十分严重。他沿着官河作了详细的调查,在给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奏状中,周志伟指出,“弘治以来,有司废之不讲,沿河居民规海图利,以致各闸启闭不时,旋复壅塞。频年旱潦,束手无谋,饥馑相因,盗贼生发,民日消索。臣到任之初,访之父老士人,皆云此河不复,民无生日。”官河不复,民无生日,官河的重要性可见一般。

据《嘉定赤城志》卷二十四“黄岩官河”条记载:“官河,在县东南一里。自南浮桥南流,至峤岭一百三十里,陆程九十里,广一百五十步,又别为九河,各二十里,支为九百三十六泾,以丈计者七十五万,分为三十余埭,其名不可殚记,绵亘灵山、驯雉、飞凫、繁昌、太平、仁风、三童、永宁八乡,溉田七十一万有奇”。这是关于官河的最详细的记录,记载了南宋嘉定年间官河从黄岩县城到温峤街水路130里,灌溉71万亩良田的情况,时间在南宋嘉定年间(1208-1224),但它没有述及官河开凿的时间和背景。

官河究竟开凿于何时?

1986年12月,温岭大溪镇下圆山唐代窑址群的发现,为官河开挖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。文物普查和古窑址调查表明,大溪下圆山窑址群是台州境内唐代最大的窑址群,其烧造时间主要集中在唐代中晚期。调查中发现有“大中二年”铭文的窑具匣钵,说明其制作时间在公元848年,离台州设置德化军只有30多年。古窑址群以下圆山为中心,周边2公里长的山岙里分布有塘下、岭口、岭脚、黄泥园、屿背头、前门山、西山、鱼山8处唐代古窑址,文化堆积层一般1至2米,厚的达4米,遗址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。1992年,下圆山窑址被温岭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(见下图)。

下圆山窑址群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溪西汉东瓯国古城东侧500米左右,是黄岩沿海早期居民集聚区。从下圆山窑场遗存的大量堆积物规模分析,该窑场生产的瓷器开始时是为了满足古城及周边民众消费需要。到后来大规模生产时主要是供应台州府城和黄岩县城。大批量的窑场瓷器运输一般走水路,下圆山作为台州唐代最大窑场,必定有水路与黄岩县城和台州府城相通。在没有现成河道可利用的情况下,开挖人工河道是必然选择。再从地形看,三面环山的下圆山窑场,只有东面与之相通的台州官河是窑场通往外面的唯一河道。所以,唐代下圆山窑址群的发现,为台州官河开凿于唐代提供了重要证据。

那么,官河是谁开凿的?他与钱镠有什么关系呢?

营田使这一官职是唐玄宗当皇帝时设置的,其主要职责是屯田修水利,多由地方节度使兼领。钱镠曾任镇东(浙西)、镇海(浙东)节度使,所以营造水利是钱镠作为节度使的本职工作。当然,忙于军政事务的钱镠不会直接参与台州官河的开挖工程。他属下的台州刺史倒是开凿河的一位重要人物。史料表明,晚唐五代间的三位台州刺史最有可能是台州官河的开凿者,一个是杜雄,另二位是骆团、骆延训父子。

先讲杜雄。杜雄是晚唐台州临海杨梅镇人。唐朝晚期,地处海偶的台州与全国各地一样,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统治的范围。唐中和元年(881), 杜雄、刘文起义。朝廷派浙东观察使王于前往镇压,双方曾在黄岩永宁江上大战。期间杜雄、刘文杀死台州刺史罗虬。中和三年(883)他们攻占台州,刘文自任台州刺史。后来刘文改任明州刺史,由杜雄担任台州刺史。光启二年(886)浙东观察使刘汉宏为钱镠所败,逃奔台州。杜雄执而送于董昌。在董昌等的帮助下,唐朝廷默认杜雄担任台州刺史一职。光启三年(887)台州置德化军,由杜雄担任德化军节度。

杜雄虽然是个武将,但他很有政治头脑。杜雄将小女儿许嫁给的钱镠儿子,与钱镠是结成亲家。据唐朝岭南西道观察支使鲁洵作的杜雄墓志铭记载:杜雄“女四人,皆明惠贤淑,有曹谢之风。长适镇海军都指挥右揆吴章,…….次许嫁钱氏,即今两浙中令彭城郡王爱子也”。文中的“两浙中令、彭城郡王”钱氏,就是指钱镠。“两浙中令”是指钱镠担任的镇海、镇东节度使,“彭城郡王”是唐昭宗封给钱镠的一个爵位。

在灭董昌前后,钱镠在浙江的统治地位还是不稳固的。有地方实权人物主动提出结亲家,钱镠也很乐意。这样有亲家担任台州刺史,钱镠对台州就放心了。

台州府治是在唐初从章安县城迁到临海的,因地处山区,资源有限,加上唐朝时期台州社会不稳定,台州府的军政供给往往依赖黄岩等地。黄岩县是唐上元二年(675)从临海县南部分立,实际上是唐初并入临海的章安县故地。黄岩立县初名永宁县,武则天当皇帝的天授元年(690),将永宁县改名为黄岩县。黄岩沿海浅滩多鱼盐之利,近海平原幅员辽阔,是台州的米粮仓。到唐朝晚期,黄岩县已成为台州的强县。

杜雄既是台州刺史又是德化军节度使,部队官兵用粮和日用物品都要他去想办法。黄岩既是台州的米粮仓,现在又有青瓷窑场在生产瓷器。开挖一条人工河道,便可将温黄平原与台州府城相连,这些问题就能得到解决。

图片说明:

1.粗实线,为南宋《嘉定赤城志》所记官河线路,现黄岩、路桥两区境内的称南官河,温岭境内已无官河名称。

2.虚线,黄岩、路桥境内河段称东官河,椒江区内河段称永宁河。

唐乾宁三年(896)钱镠平定董昌,唐昭宗任命钱镠为镇东(浙西)、镇海(浙东)节度使,整个浙江局势基本稳定。杜雄提出开挖台州官河,得到了钱镠和唐朝廷的支持。杜雄为德化军运粮开凿河道,官兵积极性也十分高涨。不久,一条从椒江栅浦向南经路桥至温峤的官河就开挖成功。台州税赋征收和德化军给养都有了切实保障。杜雄治理台州有方,唐朝廷对其大加嘉奖,杜雄官封司空(正一品,三公之一)。在钱镠等的帮助下,杜雄统治台州时间长达十五年。

现在的温黄平原水系中仍然可以找到这条官河水路通道(见上图)。它从下圆山脚开始经大溪向东南流入南官河主道,再经泽国、峰江,在石曲入东官河,往北流至栅浦入椒江,溯江向西北40公里可达台州府城临海,水路总里程约83公里。另一支水道在石曲稍偏向西北,经路桥十里长街后,在河西村折向西行,经桐屿、马铺、十里铺到黄岩县城,水路里程约42公里。上文引用《嘉定赤城志》时提到,官河连通灵山、驯雉、永宁等8乡,“驯雉乡”就在现在大溪镇一带。这是宋代文献对官河运输下圆山窑场瓷器的又一证明。

乾宁四年(897)十一月廿五,杜雄卒,葬于临海义成乡贞节里。唐鲁洵写的《唐台州刺史杜雄墓志铭》碑文,现收录在《全唐文》一书中。杜雄死后,钱镠便派自己的心腹干将骆团为台州刺使。骆团是钱镠的同乡,原来是董昌的部将,后投靠了钱镠。就在杜雄死亡的这年五月,骆团在钱镠平定董昌叛乱中立有战功。唐昭宗任命钱镠为镇海、镇东节度使、加检校太尉、中书令,赐钱镠不死之金书铁券(免钱镠九死,子孙三死)以示嘉奖。杜雄死后,钱镠便派骆团到台州担任最高军政长官。

乾宁五年(898)正月,骆团便到台州上任。骆团是钱镠的心腹人物。他十分感激钱镠的栽培,对钱镠的旨意言听计从。他根据钱镠保境安民的要求,训练德化军,动员民众兴修水利,发展经济。但是,骆团当了一年台州刺使就因病去世了。钱镠又让他的儿子骆延训接替父亲台州刺史一职。

907年,钱镠建立吴越国,骆延训也就成为吴越国的台州刺史。史料表明,骆延训在台州任职时间长达十余年,至少曾两度担任台州刺史。作为吴越国的忠臣,又是子继父职,骆延训对 “兴修水利”基本国策是严格执行的。骆延训任台州刺史这段时间(900-916)完善了官河功能,开通了黄岩县城至官河的第二条通道。他开挖的这条官河现在称为东官河,是从黄岩县城护城河东北开始,向东经柔桥,再沿九峰山脚北面继续东行,至汇头金与石曲至栅浦南北走向的官河相连接,组成了一个环九峰山的水路“内环线”。骆延训还开挖了一条沟通西江与永宁江的官河,现在称为西官河。至此,台州官河工程全部完成。

吴越国成立后,钱镠派使者给朝鲜半岛的新罗国王颁行制册、加封爵位,新罗国王都乐意接受。所以吴越国在沿海城镇与新罗国开展了海外贸易。作为沿海强县,黄岩县城北边的黄岩港也成了吴越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,大量新罗国人来到黄岩经商。《嘉定赤城志》卷二坊市“黄岩”条记载:“新罗坊,在县东一里。旧志云,五代时,以新罗人居此,故名”。《赤城志》还记载,新罗坊边上横跨五支河的桥叫“新罗坊桥”。这就是说,五代吴越国时,黄岩县城有专供新罗国商人居住的社区―――新罗坊。类似的社区在吴越国其他城镇也有。据研究,新罗人在坊内管理本国商人贸易,主持坊内宗教活动。但要遵守中国法律,服从当地知县管理。随着朝代变迁,定居的新罗人渐被同化。到明代初期,黄岩新罗坊改名柏树巷。但新罗坊的经商传统一直传承下来。现在的柏树巷7号,是清代商人徐昌积宅,是黄岩老县城保存最好的“三透九明堂”古建筑,2013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。1994年中韩建交后,韩国人士多次来柏树巷访问。1999年5月和2014年12月,韩国东国大学教授曹永禄博士与韩国卞麟锡文学博士专程到柏树巷,采访“新罗坊”故址。

台州官河建成后,主河道长达130里,沿途有9条支河,936条小河,从黄岩县城南浮桥至今温岭市温峤都可以通船,使当时的仁风、永宁、三童、飞凫、灵山、驯雉、繁昌、太平等8个乡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。黄岩当时共有12个乡,一条官河连通了8个乡,占了全县的三分之二,黄岩百姓对开挖官河的吴越国王是何等的感激。

仔细分析千年前的台州官河,我们可以看到,官河选址于黄岩沿海平原中部,除沟通黄岩城乡外,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功能灌溉。官河主河道选址平原的内陆中间,支河向两侧延伸,以扩大灌溉范围。在海潮涨到的支河口,官河都筑有埭(土坝),以抵挡海水或防止河水外流。《嘉定赤城志》记载,南宋时台州官河灌溉面积已达71万亩,筑有30多个埭,名字多得记都不好记。离黄岩县城最近又最重要的埭叫石湫埭,它位于现在南城街道民建村内,是当时东连台州官河西拒西江海水的一个大埭。北宋元祐年间台州进士罗适将石湫埭改为石湫闸。同时改埭为闸的还有黄望、周洋、永丰三埭,现在这些老闸位于温岭市新河镇东北,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结语

综合考古调查和相关历史资料,台州官河开凿于唐朝末期钱镠统治台州时期,至吴越国大兴浙东浙西水利时趋于完善。一千多年来,台州官河连接了西江和金清两大水系,灌溉着温黄平原百万亩粮田,沟通了黄岩、温岭、路桥、椒江的内河航运,繁荣了温黄平原的商业经济,为台州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千百年来,台州官河积淀的官河文化彪炳史册,朱熹言“黄岩熟则台州可无饥馑之苦”,官河的作用功不可没。至今台州官河古道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,我们应该善待官河,将台州官河列入文物保护对象,让官河文化深入人心,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。

参考文献:

1、《钦定全唐文》卷八百十七。“唐台州刺史杜雄墓志铭”:杜雄“女四人,皆明惠贤淑,有曹谢之风。长适镇海军都指挥右揆吴章,次方笄年,未良匹。次许嫁陈氏,即故闽帅司空公第二子。次许嫁钱氏,即今两浙中令彭城郡王爱子也”。

2、《台州地区志》,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。

3、《嘉定赤城志》陈耆卿纂,徐三见点校 ,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。

4、《黄岩县志》,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3月第一版。

5、《黄岩水利志》,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第一版。

6、《温岭市水利志》,方志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。

7、《椒江市水利志》,椒江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1994年1月编印。

8、《台州文化概论》,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。

9、《台州文物考古论集》,周琦主编,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和《台州文化学刊》编辑部2014年1月编印。

10、《大溪镇志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。

来源:吴越国论坛会议书稿    作者:罗永华    编辑:凌培基